炙手可熱的古樹茶 | 古樹茶探討(四)
- 2016-06-21 09:56:00
- admin
- 轉貼:
- 經典普洱論壇
- 3640

(景邁山栽培型古茶園)
古樹茶,近年來炙手可熱的一個名詞,隨著普洱茶市場對古樹茶的熱追,古樹茶的關注度和價格也是一路飆升,自2013年開始,市場上諸多的熱錢也開始流入普洱茶市場,而古樹茶更是倍受關注和炒作的對象,“普洱古樹茶”,儼然已經成為高端奢侈品的代名詞。
那么,古樹茶究竟從何時開始備受青睞的呢?
先來看看普洱古樹茶的故事好了。
古樹茶,嚴格意義上分為栽培型和野生型,所謂栽培型,是指在百年前,由濮人先輩刻意選種、栽培,栽培的目的就是用于制作茶制品的,這類茶樹,是有經過刻意馴化與選種,適宜品飲的品種,而野生型,特指原始茶科植物,在野外自然繁殖,沒有經過人工馴化和改良,野生型茶樹因為品類繁多,且部分品類有微毒,在云南當地俗稱為“苦茶”,喝了會有腹瀉、嘔吐等應激反應,并不適宜作為茶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之前,栽培型和野生型古樹茶在云南統稱“野生茶”,在當時政策下,國家并不允許私人做茶,所有的茶都是由中茶公司統一供銷,而在當時,栽培型與野生型茶樹沒有明確的區隔,也沒有相關的藥理學檢測,無法保障食品安全,所以在當時,中茶公司及下屬茶廠是絕不收購古樹茶的,而當時的茶農由于經濟原因,也不會去采摘制作古樹茶(采摘費力,還賣不出去),因此,可以說建國之始直至九十年代末,是沒有古樹茶生產加工歷史的。
坊間目前流傳的很多說法中,紅印是“古樹茶”,八八青是“野生古樹茶”,均為錯誤解讀,印級茶的加工年代下,使用的原料應為大小樹混采茶,在印級茶生產年代背景下,不存在樹齡大小的概念,是茶樹就會采,而八八青的加工年代下,所使用的原料則不折不扣的是臺地茶…. 還有諸多“八十年代私人定制野生古樹茶”“九十年代定制野生古樹茶”均可列為臆造茶品。
石昆牧先生的著作中記載,九十年代后期,在思茅何仕華先生和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駱少君女士的努力之下,栽培型古樹茶才第一次正式通過國家檢測,被證實為可以安全飲用的茶類,至此,栽培型古樹茶才第一次驗明正身,可以正式進入安全食品范圍。
雖然被證實可以安全飲用,但古樹茶由于條索粗壯、外形不夠美觀,在當時追細嫩、追美觀的加工原則下,古樹茶依然不受青睞,大多數茶廠不愿加工此類茶品,甚至在1997~1998年之間,發生有茶商委托茶廠加工古樹茶,而茶廠出于美觀考慮,加入大量高成本、細嫩、顯毫、條索美觀的優質臺地茶來進行茶品“美容”的事情。
直至九十年代末期九九易昌號的問世,才正式開始了普洱古樹茶的時代。
2001年,石昆牧先生通過大量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完整的古樹茶優勢理念,倡導拉動古樹茶市場,并開始訂制古樹茶,同期,亦有諸多茶商、茶號開始關注并訂制古樹茶,至此,正式開創了普洱古樹茶市場的先河。

隨著近幾年古樹茶市場的升溫,現在坊間茶品,大有不叫“古樹”就沒有市場前景的趨勢,而茶友小聚,把盞言歡的場合中,沒有幾泡有名堂的“古樹茶”鎮場,則更有上不得臺面之嫌了。
那么,古樹茶究竟怎么好?又好在哪里呢?
古樹茶在建國之后的歷史中,一直是不被人重視的,直至九十年代末,我國的普洱茶加工歷史上,也沒有真正規模的古樹茶產品,古樹茶的優勢理論,是石昆牧先生在潛心研究普洱茶相關知識之后,于2001年首次正式提出完整理論,指出古樹茶的優勢所在。首先來說,普洱茶,歷來以濃釅見長,講求茶湯入口厚重滑潤,相信不少茶友都體會過優質的普洱古樹茶茶湯入口的稠厚感,這種稠厚感的主要來源,則是茶葉中豐富的果膠質等物質決定的,古樹茶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在野外要面對各種嚴苛的自然條件,因此要有足夠強大的根系來作為穩固的基礎,根系龐大,吸收土壤中養分及礦物質的能力就越強,而高大喬木,尤其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山脈上的樹木,山愈高,空氣就愈稀薄,氣壓也就愈低,茶樹在這樣的特定環境里生活,茶葉的蒸騰作用相應地加快了,為了減少芽葉的蒸騰,茶葉本身就會形成大量的芳香油,來抑止水分的過分蒸騰,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越高處相對氣溫越低,茶葉生長速度慢,這樣就有利于茶葉內的成分,如單寧酸、多糖類和芳香油等物質的積累和保存,這也就造就了古樹茶的內含物質更豐富,滋味更飽滿,耐泡程度也更高的特質。
從茶性上來看,自古以來,醫書藥典中對于茶的記載都是“性本寒烈”,尤其云南大葉茶類,多酚類物質含量更高過其他茶類許多,苦澀度也更高,刺激性更強,這也是很多港、臺舊觀念中提到的普洱生茶并不適合飲用新茶的原因,其因便在于新生茶茶性過于寒烈,多飲之下,難免傷及身體。而云南當地少數民族在飲用此類茶品時,多用瓦罐烤制,去除寒性后再煮制茶湯飲用,相當于對茶進行了簡單的炮制加工,去其寒性再飲用,但在內地,茶客們則大多喜用功夫茶泡法沖飲,茶湯濃度較高,也并無改變茶性的工序,這樣的茶湯,久飲之下,難免刺激腸胃,寒傷臟腑,因此,早期普洱茶在港、臺的品飲歷史中,是基本不喝新茶的,一定要入倉快速陳化,待寒性去除之后,才會大量飲用,石昆牧先生通過對古樹茶的仔細鉆研之后,發現很多古樹茶在合理制程之下,茶性微涼非寒,在同等攝取量之下,對身體的刺激性更低,寒性也較弱,只要控制好每日的攝取總量,不要過量飲用,絕多大多數體質健康的人是可以適宜日常品飲的,也終結了普洱茶新生茶不適宜飲用的早期理論,古樹茶,至此開創了普洱茶的歷史新篇。

前面簡單的介紹了古樹茶的前生今世和茶性特點,下面主要是聊聊古樹茶轉化的優勢!
眾所周知,普洱貴陳,在保存良好的前提下,越是年深日久的老茶便愈發珍貴,市場價值也越高,普洱老茶更以其不可再生的特性成為年年漲價的珍品,坊間仿冒做舊,以次充好的所謂“老茶”更加讓消費者頭疼不已。
相信目前絕大多數普洱茶的愛好者都會已擁有自己“養”出來的老茶為榮,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要等多久?才能擁有真正屬于自己的老茶呢?首先,我們先確立一個老茶的標準,以目前坊間大多數公認的標準來看,通常十年以上的茶品會稱為舊茶,而二十年以上的茶品,才會被稱為老茶,不過,這個標準在現在看來,缺乏一定的嚴謹性,只能算作約定俗成的規則而已,因為隨著普洱茶的盛行,大江南北諸多愛好者和茶商都有自行存茶,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巨大,而南北方溫濕度差異造成即便存儲年份相同,茶品口感和茶性也截然不同的結果,在經典普洱體系中,石昆牧先生指出了相對更嚴謹的標準,那就是以茶性在轉化過程中的“寒涼平溫熱”為階段性指標,以我們常見的臺地茶為參照的話,茶性從寒轉涼,在干倉環境(年平均濕度60~75度,溫度25~30度范圍)下,大約需要7~8年,而由涼轉平同樣也需要7~8年時間,大約十五年左右陳期之后,臺地茶茶性轉平,適宜大量飲用,如果想追求老茶溫補的效果,那么最少還需要7~8年的轉化,茶性才能轉溫,這樣算下來,臺地茶最少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轉為溫性,這樣的時間成本,很多茶友很可能無法消費的起,同時不能忽略,這還是在溫濕度相對舒適的環境下,如果涉及到更極端的環境,那么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

古樹茶,因其豐富的內涵物質造就了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古樹茶在合理制程條件之下,茶性在新茶階段就已經脫離“寒”性,而呈現“涼”性,在合理條件下存儲,只需一個陳化周期茶性及可轉“平”,適合日常品飲需求,對身體的刺激性大大降低,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九九易昌號為例,可以發現古樹茶制品,在轉化速度上表現出了強勁的后發制人優勢,九九易昌號目前如果以茶性的轉化為標準的話,茶性已轉溫,轉化程度已經追平九十年代初期的八八青,而八八青轉化到目前的階段,已經用了整整二十余年的時間…
石昆牧先生也公開指出,九九易昌號如果再經過十年的陳化,其茶性轉化的效果則會超過八八青,成為九十年代茶品的領軍者?;赜^經典普洱體系石昆牧先生的定制茶品,以06年玉韻雅月為例觀察,在經過八年時間的陳化之后,目前均已經完成第一周期轉化,茶性轉平而趨于溫,作為日常品飲的口糧茶品已經可以完全可以勝任,絕多數茶友都可以適飲無虞,如果再精心存儲一個周期,茶品充分轉化,假以時日,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擁有一片自己養出的老茶與友人分享了。

市面上號稱三四十年的古樹純料是否靠譜? 在這些所謂“陳年古樹純料”生產的年代,私人制茶(精制)是被嚴格禁止的,對于當時經濟價值不高的普洱茶而言,茶農實在無需擔此風險。另外,在計劃經濟時代至1985年何仕華先生與駱少君女士證明古樹茶安全無毒之前,古樹茶是被認為可能有毒而禁止采購的。后來隨被證明無毒,但因條索品相不若臺地茶好看,依舊乏人問津。
到了2001年,石昆牧先生品飲“99易昌”、2000年首批“綠大樹”等古樹茶品,發現古樹茶較同期的臺地小樹茶茶品轉化速度快、口感厚實、韻底深沉。遂于網絡上(臺灣“茶巔話茶”)開始公開推薦古樹茶將成為未來普洱茶市場的主流。古樹茶方才因其茶質優異回到公眾視野。因此在此之后所有標稱古樹茶的茶品之真偽尚需具體辨別,而所謂“三十年老班章古樹純料”、“四十年陳茶農自藏古樹茶”則無需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